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了!三苏祠南大门、纱縠行、东坡印象水街······都是这个人设计的

微东坡 2022-06-18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物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或一个家庭,七十年,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伟大历程。
 
从青砖瓦砾到高楼大厦,从街边小卖铺到繁华商圈,这些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建筑物,是一座城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它们折射了东坡的现在和过往,也见证了东坡的发展速度。


三苏祠南大门、纱縠行、东坡印象水街·····在这些东坡人熟悉的地标建筑背后,印刻着同一位设计师的名字—— 赵汉儒



今年79岁的赵汉儒,

眉山最负盛名的古建筑师之一

也是古建筑修复、

设计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与三苏祠的不解情缘


千年眉州,东坡故里。

这里留存有不少和苏东坡

有关的故事和文物古迹,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地标性建筑

就是位于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



三苏祠

元代改宅为祠,

顺治元年十月毁于兵火,

后人为了祭奠和缅怀这三位大文豪,

在原址上重修。

这个地方,

曾留下了无数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赵汉儒就是其中之一。



1972年,

赵汉儒进入三苏祠

补刻已残损和缺少的碑刻。

1981年,41岁的他,

拿下三苏祠南大门的设计,

一战成名。


三苏祠门票上的南大门就是赵汉儒的设计


当时,三苏祠南大门还是1928年

由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的,

形如牌坊。


老三苏祠大门


如今的三苏祠南大门,

正是按照赵汉儒的设计方案修建:

他受到绵阳梓潼大庙庙门的启发,

将明清川西民居建筑风格,

与牌坊设计结合,

把南大门做成重檐歇山式。

成为眉山一座标志性建筑



南大门坐北朝南,中为门厅,

东边和西边各有一间耳房,

房面为筒瓦,正脊两端饰鸱吻,

有卷草式图案,垂脊、戗脊,

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案。


1


至此开始,

赵汉儒参与完成了三苏祠内

大大小小的建筑设计与修复。


▲三苏祠围墙


上世纪70年代前,

三苏祠的四周由一条很深的小河围绕,

河边由竹篱作栏隔离。

如今的新围墙是赵汉儒设计的,

总长为366米,高2.7至3.2米。

墙面为铁红色,

墙顶盖上优质筒瓦。


赵汉儒完成了南园、晚香堂、来凤轩等三苏祠内古建筑群设计、维修

赵汉儒参与制作的东坡盘陀像


赵汉儒在三苏祠内留下了不少碑刻精品

 

修复古建,

不仅要求赵汉儒有高超技艺,

更要具备历史与文化积淀,

能够依照古建筑的自身价值、人文环境

和历史地位等不同因素来进行修缮,

做到“修旧如旧”。


年轻时的赵汉儒在三苏祠内工作


为了还原三苏祠的碑廊,

他和工匠们曾经“挖墙脚”做研究,

把原物拆分研究后再组装,看怎么还原。

 


在79岁仍然坚持

每天早起画稿的赵汉儒眼中,

建筑是一种艺术,

需要全身心投入。


《营造法式》


这本出版于千年前的《营造法式》

将宋代建筑的一法一式都严格规定,

赵汉儒将这本书奉为古建筑界的经典。

每次画设计图的时候

都会翻出来认真比对研读。


 ▲赵汉儒翻看《营造法式》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

三苏祠闭馆维修。


 ▲三苏祠“4·20”灾后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 
73岁的赵汉儒作为特邀顾问参与维修工作,再续与三苏祠的情缘。

 

城市的“古装”师

 

从业的40年间,

赵汉儒一直用设计,为眉山“代言”。

除三苏祠内大大小小的建筑设计与修复,

眉山多数修缮的古碑刻、古建筑,

多出自于赵汉儒之手


 赵汉儒设计手稿

  

这其中包括全国现存最大的苏轼墨宝遗迹——连鳌山石刻


 ▲连鳌山石刻


连鳌山石刻,经过千年岁月。1999年,赵汉儒不仅修缮这个巨大石刻,还将它神还原,“搬”进三苏祠。


 ▲报恩寺


1983年,赵汉儒参与报恩寺大殿的鉴定、保护工作。同年,报恩寺被申报为眉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支画笔传三代

 

赵井云是赵汉儒的儿子,受三苏祠亭、台、楼、阁、碑刻文化吸引,他从小酷爱美术、书法。毕业后,便以园林建筑技术员的身份就职于三苏祠。


 ▲赵汉儒和儿子赵井云 


虽然一身技艺尽得父亲真传,但和老爷子不同,赵井云更擅长商业古建筑,也就是仿古建筑。他说,古建筑是历史的缩影,时代在变,古建筑也需要求新、求变。


▲赵汉儒和孙女赵思宇


赵井云的女儿赵思宇今年刚从鲁艺毕业,是家里最年轻的建筑师,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她,非常支持爸爸大胆创新的想法。



祖孙三人经常一块儿探讨关于古建筑的思考。穿越盛唐水街就是他们在建筑思考上碰撞产生的不一样的火花。


 ▲穿越盛唐水街效果图


他们这样形容它:

“穿越盛唐水街是属于自己时代的建筑,

没有具体借鉴哪一个年代的风格,

似乎每个年代的风格都融入其中。

这种向内保留建筑原则,

向外抛弃建筑规矩的束缚的建筑,

也许才是未来建筑的方向。


▲穿越盛唐水街效果图

 

历经千年,

建筑仿佛是历史长河里的暂停键,

其所具有的风格特色,

让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光无限。

这也让赵家三代建筑师手中的画笔,

显得更加可贵。




.

.

来阅读本文



来源:罗梁 姜波
编辑:张颖 |  审核:刘竹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